“今天又来蓝莓坡,采采蓝莓荷包鼓……”6月,紫云迎来蓝莓成熟季,万亩蓝莓进入采摘期。一颗颗饱满的蓝莓挂满枝头,紫云自治县板当镇硐口村的蓝莓基地里,农户的歌声在山野回荡。
如今,以硐口村为核心,紫云自治县蓝莓种植面积从无到有,突破1万亩,已成为当地村民的“致富果”。蓝莓产业做大规模、建强品牌的同时,从过去单纯的种植产业到一二三产加快融合,引进蓝莓深加工产业,助力产业“接二连三”,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品牌竞争力,助推乡村旅游经济有效增长。
望着山坡上的蓝莓树,硐口村村支书吴应超回忆说,“2014年以前,我们村这片4000多亩坡地,大部分长期都是撂荒状态。”
由于硐口村生态环境适宜,且有闲置土地资源,2014年,硐口村百灵生态蓝莓公司试种200亩蓝莓树,2年后挂果,果实饱满香甜、成效明显。
趁热打铁,2016年,硐口村百灵生态蓝莓公司按照每亩土地每年50元至200元不等的价格向村民流转土地,共流转6000多亩,规模化发展蓝莓种植。
从试种200亩到以硐口村为核心,辐射板当镇小寨关村、猫营镇狗场村等周边村寨,蓝莓突破万亩。在紫云自治县党委、政府支持下,完善园区机耕道建设20多公里,蓝莓产业实现集约化、规模化发展。
蓝莓园除草、修剪枝条、施肥、采摘等阶段均需大量用工,其中,采摘期每天有200多人在蓝莓园采摘,带动效应明显。2021年,蓝莓基地务工费支出600万元,硐口村年人均收入突破1.6万元。
2021年,以蓝莓文化为特色,硐口村顺利申报为全省首批50个特色田园乡村·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之一,乡村人居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“去年以来,我们按照因地制宜、修旧如旧要求,把连户路改造成青石板路。通过打造微景观,让乡村真正留住乡愁记忆。”硐口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印说。
如今,走进硐口村,干净整洁的沥青通村路两侧,是蓝莓卡通造型的太阳能路灯;每家每户门前的木栅栏内是种满果蔬的微田园;道路两侧花坛内,青瓦片、石磨盘等特色元素,让人勾起无限乡愁。
“我们村连片种植蓝莓超过6000亩,通过人居环境整治、改善停车场、篮球场等基础设施,建成投用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站,打造以蓝莓文化为特色的田园乡村,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。”王印说。
接下来,硐口村将继续加大乡风文明建设力度,2023年后,硐口村将围绕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”等要素,积极引进公司,不断完善餐饮、娱乐等业态。
在紫云自治县猫营镇的蓝莓深加工产业园前处理车间内,当天采摘的新鲜蓝莓在这里经过分拣、装盒、打包后,被发往广州、深圳等市场。今年5月底开采以来,紫云平均每天鲜果销量超1吨。
“按照标准,直径15毫米以上的为优级果,定价每斤80元,直径12毫米至15毫米之间的为一级果,定价每斤60元,其他小果则被送进急冻库用于深加工领域,可存储1年以上。”冷链分拣中心工人说。
进入蓝莓采摘季以来,前处理车间每天有50名工人负责鲜果分拣工作,每天工资90元。
2019年,为进一步完善紫云蓝莓产业深加工链条,提升蓝莓系列产品附加值,贵州百灵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贵州宜博食品有限公司,入驻紫云猫营工业园,计划总投资1.48亿元,打造年处理3000吨的蓝莓深加工及白酒生产项目。
如今,从种苗培育、基地种植、鲜果采摘、产业加工到产品研发销售,紫云蓝莓产业不仅实现产销一体化,还在不断拓展二三产业空间。
目前,深加工和配制酒、汁的生产车间所有设备已完成调试,1万立方米冷藏库已投用,蓝莓干、蓝莓汁、蓝莓白兰地、花青素粉提取等生产线预计6月底正式投产。
“蓝莓深加工车间全部投产后,将帮助180名工人实现稳定就业,每人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。”贵州宜博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陈鹏说。